1、总体目标
以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功能分区为基础;基于其多闸坝调控、处于气候-生物-地理过渡带、以及“黄河夺淮”后形成的特殊地理特征,辨识水生态修复的关键约束,研究流域水生态修复的主要科学问题,制订淮河流域不同分区水生态修复的总体方案;集成与研发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突破相关技术难点;开展工程示范与应用推广,恢复流域水生态系统;为显著提升不同区域的水生态健康、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长期稳定达标,以及全流域生态水系与生态流域建设提供科学与技术基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十二五”阶段目标
通过水生态系统退化状态评估与水生态修复评判指标体系的建立,界定水生态修复阈值及其修复等级;定量评估水生态修复生物工具种适用范畴,进行工具种筛选、规模化扩繁及其工程化应用;集成与研发多种水生态系统修复范式及其关键技术,突破修复阈值界定、水生态-水空间一体化环境流调控、生物工具种当量化评估等技术难点;开展正常流态和极端流态沟渠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示范;研发水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验证工程效果;为恢复淮河流域(河南段)健康水生态系统,及其生态水系和生态流域建设提供基础,为“十三五”全流域开展水生态修复进行技术储备。
本课题课题期4年,其中:
第一年度:开展研究示范区野外调查;诊断水生态系统退化程度,构建水生态修复阈值界定指标体系;建立生物工具种资源库,筛选并进行工具种当量化评价试验;开展示范工程区深度调查,进行依托工程与示范工程的衔接;集成与研发正常流态和极端流态沟渠河流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第二年度:提出退化水生态系统修复阈值界定方法体系,界定水生态修复阈值及其修复等级;当量化评估生物工具种适用范畴,完成重要生物工具种培育扩繁与工程化应用研究;突破正常流态和极端流态沟渠河流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技术难点;开展示范工程前期准备。
第三年度:建立适用技术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评价与遴选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生态修复适用技术;实施正常流态和极端流态沟渠河流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开展示范工程维护、运行、动态数据监测;提出水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体系;结合野外监测数据与室内试验数据,完成生物工具种当量化评估技术参数数据库。
第四年度:继续正常流态和极端流态沟渠河流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运行与动态监测,完成实施效果评价;完成生物工具种的筛选、培育、扩繁、工程化应用、当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方法体系;提出淮河流域水生态修复范式(数据调查、阈值确定、退化程度、修复等级、修复原理、修复途经、修复模式、修复效果等);提炼淮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适用技术、集成技术、关键技术、技术难点、技术研发);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对流域水质改善目标的支撑作用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为治理所辖淮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加大了对陆源污染的控制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水污染治理工程,流域水质显著好转。据淮河流域(河南段)水污染防治规划,“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着力保障淮河及重要支流源头的水质安全,防治结合,进一步加强重污染跨界河流治理,实现出境水体水质显著改善。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环境改善需求提高,水环境改善目标进一步严格,亟需高新环保技术支撑水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十一五”期间大力度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淮河流域(河南段)部分沟渠河流已具备了进行水生态修复的条件,因此“十二五”期间拟在这些沟渠河流中进行水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在水污染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增强其自净能力,实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十三五”全流域实现水质功能达标并向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过渡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