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对流域氮污染总量控制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以控制地表水氮污染为目标,定量评价地下水对地表水的氮污染负荷贡献,研发地下水-地表水氮污染输运高效阻控关键技术及地表与地下水氮源补排综合防控策略,为淮河流域地表水氮污染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十三五”期间,协同考虑农业面源地表及地下径流氮污染控制,建立淮河流域农业面源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及地下水水质改善的源头防控关键技术体系,通过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控制地表水氮污染、改善地下水水质、保障淮河流域广大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安全。
2、“十二五”阶段目标及对流域水质改善目标的支撑作用
(1)目标
“十二五”期间,本课题紧紧围绕科学辨析淮河流域地表与地下水氮源补排规律、有效削减地下水对地表水氮源贡献、增强流域控氮能力这一核心目标,综合考虑河南、安徽两省分别增产粮食300亿斤和220亿斤、农用化学品用量势必增加的背景特征,重点开展农业面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氮源转化及补排关系研究,建立大尺度地下水-地表水氮污染运移模拟模型,定量评价淮河流域地下水对地表水的氮污染负荷贡献;针对地下水-地表水氮污染输移途径及其介质特征,研发氮污染原位阻断复合功能材料,攻克地下水-地表水氮污染输运源头阻控、地下水-地表水氮污染运移高效阻断等关键技术并进行集成示范;识别淮河流域地下水向地表水氮污染输移优先控制区,提出优先控制区氮污染输移阻断控制策略,建立“一区一策”,为淮河流域地表水氮的总量控制提供理论指导,为“十三五”淮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氮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2)对流域水质改善目标的支撑作用
氨氮是淮河流域首要污染因子,也是国家对流域实现污染总量控制的两个主要因子之一。淮河流域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泄是地表水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十二五”期间,开展“淮河流域地表与地下水氮源补排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对流域水质改善目标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学辨识淮河流域地表与地下水的氮源补排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为淮河流域氮污染总量控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课题的实施将为地表水环境来自于地下水及农业面源的氮污染负荷消减提供技术示范,为“十三五”大范围的有效削减地下水向地表水的氮污染负荷输运、改善地下水水质奠定了基础。